




水体微塑料检测测试是针对水体环境中存在的微小塑料颗粒或纤维进行的系统分析和探测过程。以下是水体微塑料检测测试的详细概述。
一、水体微塑料检测的定义与背景
水体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或纤维,它们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这些微塑料的来源多样,包括塑料制品的磨损、降解、废水排放和日常活动等,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水体微塑料检测的流程
1、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是检测的第一步,通常使用不锈钢采样器或浮游生物网(网目一般为330µm或450µm)进行。对于大型水体,需要在不同水层(表层、中层、底层)分层采样,并记录采样点的地理位置、采样时间和环境条件。这样做可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样品前处理
前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有机和无机杂质,富集微塑料颗粒。一般步骤包括:
过滤:使用适当的滤膜截留水样中的颗粒物。
消解:使用酸、氧化剂(如20%H2O2)等消化液去除滤膜上的天然有机物和其他干扰物质。
洗脱与再过滤:将待测物质从滤膜上洗脱至洗脱液中,并进行再次过滤以去除多余杂质。
3、微塑料分离与富集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滤膜过滤、磁性分离等技术进一步分离和富集微塑料颗粒。微塑料因其密度较低,常使用饱和盐水(如氯化锌溶液,密度>1.5 g/cm³)进行密度分离。对于含有铁氧化物的微塑料,可采用磁性分离技术。
4、检测与鉴定
显微镜观察:通过目视或立体显微镜放大水样中的微塑料颗粒,观察其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这种方法直观但受限于观测者的经验和精度。
光谱分析:主要包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微塑料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的特性来确定其类型和浓度。FTIR通过测量微塑料对红外光的吸收与标准库进行比对;拉曼光谱利用散射光的特性进行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则测定微塑料对光的吸收特性。
其他检测方法:如电子显微镜(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微塑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用于分析微塑料的化学成分等。
5、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根据检测数据,对水体中微塑料的数量、类型、分布和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参数(如流速、降雨量等),探讨微塑料的迁移途径、累积效应及环境影响机制。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