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T 566-2017《片形吸虫病诊断》基本信息
标准号:WS/T 566-2017
中文名称:《片形吸虫病诊断》
发布日期:2017-08-01
实施日期:2018-02-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大学附属医院
起草人:许学年、陈家旭、张世清、焦建明、刘金明、方文、顾伟、刘榆华、周岩、熊彦红
中国标准分类号:C61公害病诊断标准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WS/T 566-2017《片形吸虫病诊断》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8月1日发布了WS/T 566-2017《片形吸虫病诊断》标准,并在2018年2月1日正式实施。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1、病原学
标准首先对片形吸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态习性进行了详细描述。片形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阶段。
2、流行病学
标准详细阐述了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地理分布、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这有助于医疗工作者识别高风险区域和人群,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标准列举了片形吸虫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并指出了不同病程阶段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2、病程分期
标准将片形吸虫病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并对每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以便医生能够根据病程进行诊断。
三、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
标准规定了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浓缩集虫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用于检测血吸虫卵或成虫。
2、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诊断片形吸虫病的重要手段,标准提出了血清学检测和皮试等方法,并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说明。
四、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方法
标准推荐了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肝脏、脾脏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2、影像学表现
标准详细描述了片形吸虫病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典型表现,包括肝脏的纤维化、肝硬化等。
五、诊断标准
1、确诊病例
标准明确了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2、临床诊断
对于暂时无法确诊的患者,标准提出了临床诊断的标准,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六、鉴别诊断
1、鉴别要点
标准指出了片形吸虫病与其他类似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病等)的鉴别要点,以避免误诊。
2、鉴别方法
标准推荐了鉴别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WS/T 566-2017《片形吸虫病诊断》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片形吸虫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规范流程。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医疗工作者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