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15193.1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基本信息
标准号:GB 15193.11-2015
中文名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发布日期:2015-08-07
实施日期:2015-10-07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标准分类号:X09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GB 15193.1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介绍
2015年8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GB 15193.11-2015),并于同年10月7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背景
在食品检测领域,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果蝇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遗传背景清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和毒性测试。该标准旨在规范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方法和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
标准规定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适用范围,适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遗传毒性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进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所必须遵循的相关标准和文件,为实验操作提供了权威参考。
3、术语和定义
对标准中使用的专业术语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如“伴性隐性致死”、“遗传毒性”等,确保实验人员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4、原理
详细阐述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科学原理,即通过观察实验组果蝇后代的性别比例变化,来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
5、试剂和材料
列出了进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包括果蝇的培养基、饲料、实验用化学品等,并对其规格和质量要求进行了规定。
6、设备和仪器
规定了进行试验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如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等,并对设备的性能和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7、试验方法
详细描述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操作步骤,包括果蝇的培养、受试物的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观察和记录等。
8、结果判定
规定了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包括性别比例的计算方法、阳性判断标准等。
9、数据记录和报告
要求实验人员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并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三、标准的意义
GB 15193.11-2015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规范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操作流程,还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潜在风险。
四、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标准,建议相关检测机构和实验室:
1、加强对标准内容的学习,确保实验人员熟悉并掌握标准要求。
2、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试剂、材料和设备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3、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验操作水平。
4、加强对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GB 15193.1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