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 地面调查技术规范》基本信息
标准号:DB51/T 1964-2015
中文名称:《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 地面调查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5-04-09
实施日期:2015-07-01
发布部门: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 地面调查技术规范》介绍
2015年4月9日,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 地面调查技术规范》,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草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监测,包括但不限于草原植被恢复、草原退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等项目。通过本标准的实施,可以确保草原生态工程的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和科学。
二、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对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地面调查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为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提供了基础。例如,草原生态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活动;生态效益是指草原生态工程实施后,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
本标准对草原生态工程的监测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草原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多样性、土壤肥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监测方法包括:样方调查、遥感监测、土壤取样、水分测定等。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草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
1、样方调查
样方调查是本标准的核心监测方法,通过在草原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对样方内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物种组成等进行调查,以评估草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
2、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对草原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进行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等优点。
3、土壤取样与测定
土壤取样与测定是对草原土壤肥力、水分状况等进行评估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可以了解草原土壤的肥力状况。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
本标准对监测数据的记录、存储、分析和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监测数据应使用统一的表格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数据存储应采用电子化方式,便于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数据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评价。
五、质量控制与保证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监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监测设备的校准与维护、监测方法的标准化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