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生产的土壤镉、铅、铬、汞、砷安全阈值”的标准号是:GB/T 36869-2018
GB/T 36869-2018《水稻生产的土壤镉、铅、铬、汞、砷安全阈值》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09-17发布,并于2019-04-01实施。
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起草人是孙波、马义兵、辛景树、李玉浸、周东美、骆永明、徐建明、李永涛、高超、孟祥天、叶新新、宋歌、顾长青。
“水稻生产的土壤镉、铅、铬、汞、砷安全阈值”介绍
水稻生产中的土壤污染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镉、铅、铬、汞、砷都是可能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它们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及其最终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各国和地区通常设定了相应的安全阈值标准来指导水稻等作物的安全种植。
在水稻生产中,土壤的镉、铅、铬、汞、砷含量若超过安全阈值,可能会被植物根系吸收并转移到稻谷中,导致大米中这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这些元素的积累不仅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导致人体食用后的健康风险。因此,严格控制土壤中这些有害元素的浓度至关重要。土壤中镉、铅、总铬、汞、砷的安全阈值是指不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大容许浓度,超出这一限值的土壤需要采取修复措施或者停止种植水稻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食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土壤性质、环境条件、作物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的不同会影响重金属的有效性和移动性,进而改变它们的实际生物可用性和毒性。因此,在制定或评估安全阈值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包括土壤背景值、作物敏感性以及当地环境标准等,以确保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食品的长期安全。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