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标准
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
机构名单NY/T 2739.3-2015《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基本信息
标准号:NY/T 2739.3-2015
中文名称:《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
发布日期:2015-05-21
实施日期:2015-08-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提出单位: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归口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姚艳敏、刘佳、黄敬峰、王利民、滕飞、周清波、霍志国、陈仲新、毛飞、黄然、邓辉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粮食、饲料作物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NY/T 2739.3-2015《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介绍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NY/T 2739.3-2015),旨在规范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标准概述
NY/T 2739.3-2015标准明确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表达等关键技术要求。这一标准的制定,为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方法,有助于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害的影响。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对“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北方春玉米是指在北方地区春季播种的玉米,延迟型冷害是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由于低温影响导致生长延迟的现象。遥感监测则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设备获取农作物生长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三、监测方法
NY/T 2739.3-2015标准规定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的具体方法,包括监测时间和频率、数据获取方式、监测指标等。监测时间应根据春玉米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为春玉米播种后至成熟前。监测频率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每5-10天一次。数据获取方式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监测指标包括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等。
四、数据处理
对于获取的遥感数据,标准提出了数据处理的具体要求,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分类、特征提取等步骤。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分类则是将遥感数据按照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行分类,如农田、水域等。特征提取则是从遥感数据中提取出反映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特征信息,如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等。
五、结果表达
标准规定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包括图表、图像等。监测结果应以直观、易懂的方式表达,便于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理解和应用。图表可以包括时间序列图、空间分布图等,图像可以包括遥感影像、植被指数图等。
六、标准的应用
NY/T 2739.3-2015标准的制定,为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的遥感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农业部门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减轻低温冷害的影响。科研机构可以利用这一标准,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提高遥感监测技术的水平。农业生产者可以依据监测结果,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