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标准
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
机构名单DB13/T 931-2008《杂色蛤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基本信息
标准号:DB13/T 931-2008
中文名称:《杂色蛤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8-07-09
实施日期:2008-07-24
发布部门: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3/T 931-2008《杂色蛤苗种繁育技术规范》介绍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8年7月9日发布了DB13/T 931-2008《杂色蛤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并于同年7月24日开始实施。
一、标准概述
DB13/T 931-2008《杂色蛤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性标准,旨在规范杂色蛤苗种的繁育技术,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推动河北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该标准涵盖了杂色蛤苗种繁育的全过程,包括亲本选择、孵化、幼虫培育、稚蛤培育等关键环节。
二、亲本选择
亲本是杂色蛤苗种繁育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苗种的生长发育。标准规定,亲本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个体,年龄在1-2岁之间,体重在50-100克之间。亲本的性别比例应保持在1:1,以保证受精率和孵化率。
三、孵化技术
孵化是苗种繁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标准对孵化环境、孵化设施、孵化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孵化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度、盐度、pH值等条件,确保胚胎的正常发育。孵化设施应具备良好的水质处理和监控系统,确保水质稳定。孵化方法主要包括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孵化方式。
四、幼虫培育
幼虫培育是苗种繁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关系到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标准规定,幼虫培育应选择合适的培育池,保持适宜的水质、温度、盐度等条件。同时,应定期投喂适量的天然或人工饲料,以满足幼虫的营养需求。还应加强幼虫的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五、稚蛤培育
稚蛤培育是苗种繁育的最后阶段,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标准规定,稚蛤培育应选择合适的培育池,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加强稚蛤的饲养管理,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保证稚蛤的营养摄入。还应加强稚蛤的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生长异常等问题。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保杂色蛤苗种繁育成功的关键。标准对苗种的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苗种的外观、活力、生长速度等方面。还规定了苗种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以确保苗种的质量符合要求。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