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精矿执行标准是什么?最新国家标准有哪些?
最新铜精矿执行标准是:
1、YS/T 318-2007《铜精矿》
2、DB34/T 3253-2018《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氯含量的测定 自动电位滴定法》
3、GB/T 42915-2023《铜精矿及主要含铜物料鉴别规范》
4、SN/T 3013-2011《铜精矿与铜熔炼渣的鉴别规程》
5、SN/T 4572-2016《铜精矿中汞的测定 固体进样—直接测汞仪法》
一、铜精矿主要执行标准基本信息
1、YS/T 318-2007《铜精矿》
YS/T 318-2007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主要规定了铜精矿的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的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含铜量大于25%的铜精矿,包括自然铜精矿和焙烧铜精矿。铜精矿的分类主要根据铜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划分。铜精矿的质量要求包括铜含量、水分含量、粒度、有害元素含量等。试验方法包括铜含量的测定、水分的测定、粒度的测定等。检验规则规定了铜精矿的取样、检验、判定等程序。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则涉及铜精矿的标识、包装材料、运输方式、贮存条件等。YS/T 318-2007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铜精矿的生产和贸易,提高铜精矿的质量,保障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DB34/T 3253-2018《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氯含量的测定 自动电位滴定法》
DB34/T 3253-2018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铜精矿中氯含量的自动电位滴定测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含氯量为0.01%~10%的铜精矿样品。氯含量的测定原理是将铜精矿样品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通过自动电位滴定仪测量氯离子与硝酸银反应的电位变化,从而计算出氯含量。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样品的称量、溶解、滴定剂的配制、滴定条件、结果的计算等操作步骤,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排除。DB34/T 3253-2018的制定和实施,为铜精矿中氯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铜精矿的质量控制水平,保障铜冶炼工艺的稳定运行。
3、GB/T 42915-2023《铜精矿及主要含铜物料鉴别规范》
GB/T 42915-2023是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铜精矿及主要含铜物料的鉴别方法、鉴别指标和鉴别流程。该标准适用于铜精矿、铜矿石、铜渣、铜粉等含铜物料的鉴别。鉴别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等。鉴别指标主要包括铜含量、铁含量、硫含量、砷含量、铅含量、锌含量等。鉴别流程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结果判定等步骤。该标准还对鉴别方法的选择、样品的代表性、分析的准确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GB/T 42915-2023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含铜物料的鉴别工作,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以上为常见的铜精矿执行标准。这些标准对铜精矿中金量测定,铜含量测定,铁量测定,水分含量测定,铊量测定等项目都进行了规定。
二、铜精矿执行标准的重要性
铜精矿是经过初步提炼的铜矿石,它含有较高纯度的铜金属。通常在开采后,原矿会经由破碎、磨粉、浮选等过程来分离和富集含铜矿物,从而得到铜含量相对较高的铜精矿。这种物质是生产铜及其合金、电线电缆等产品的原料,对冶金工业非常重要。铜精矿执行标准为企业提供了指导,包括对铜精矿各项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铜精矿的生产、检验、验收等环节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