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218-2011《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基本信息
标准号:DB35/T 1218-2011
中文名称:《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11-12-31
实施日期:2012-03-15
发布部门: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35/T 1218-2011《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介绍
DB35/T 1218-2011《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是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份地方标准,该标准自2011年12月31日发布,并于2012年3月15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主要内容
1、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抗源等关键术语的定义,为后续技术规程的理解和执行提供了基础。
2、样品采集与处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样本的采集方法、保存条件和处理步骤,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生理小种鉴定方法:详细介绍了生理小种鉴定的实验步骤,包括培养基的选择、菌种的培养、抗源的筛选等,为实验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4、抗性评价:明确了抗性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包括抗性等级的划分、抗性测定的重复性要求等,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数据记录与分析:要求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生理小种的变异性和抗性特点。
6、报告编写:规定了鉴定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包括实验条件、方法、结果、结论等,以便其他研究人员或生产者参考。
二、标准实施意义
1、提高防治效果:通过准确的生理小种鉴定,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抗病品种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2、促进科研交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者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有利于科研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3、保障食品安全:准确的生理小种鉴定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4、推动产业发展: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种植的科技含量,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5/T 1218-2011《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的发布和实施,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规范鉴定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保障食品安全,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