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基本信息
标准号:HJ 710.4-2014
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发布日期:2014-10-31
实施日期:2015-01-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发布了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导则》的主要内容
《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术语和定义
《导则》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观测点、观测样地等术语的定义,为后续的观测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术语基础。
2、观测目的和原则
《导则》规定了鸟类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评估鸟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观测工作应遵循客观、准确、系统、可比的原则。
3、观测对象和内容
《导则》明确了观测对象为野生鸟类,包括留鸟、候鸟和过境鸟等。观测内容包括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栖息地、繁殖情况等。
4、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导则》规定了鸟类观测的方法,包括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如观测频率、观测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观测记录的准确性等。
5、数据处理和分析
《导则》要求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以评估鸟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6、质量保证和控制
《导则》提出了观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包括观测人员的培训、仪器设备的校准、数据的审核和验证等。
二、《导则》的实施意义
《导则》的发布和实施对于鸟类多样性的观测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规范观测技术:《导则》为鸟类观测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有助于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促进信息共享:通过统一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3、支持科学决策:准确的观测数据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4、提高公众意识:《导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鸟类多样性的观测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规范指导。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