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34/T 2356-2015《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基本信息
标准号:DB34/T 2356-2015
中文名称:《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5-03-27
实施日期:2015-04-27
发布部门: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34/T 2356-2015《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介绍
《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5年3月27日发布,并自同年4月27日起正式实施。
一、标准内容详解
1、监测对象和目的
标准明确指出,监测的对象为水稻苗期,即从播种到分蘖的阶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稻苗的生长状况,包括苗高、叶面积、分蘖数等关键指标,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监测方法
标准规定了多种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目测法、测量法和仪器法。目测法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判断,适用于大面积的快速评估;测量法则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和设备,如尺子、天平等,对苗高、叶面积等进行定量测量;仪器法则依赖于高科技设备,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可以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监测。
3、监测频率和时间
标准提出了监测的频率和时间要求。建议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播种后、分蘖前和分蘖后,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至少应保证在关键生长阶段进行至少一次监测。
4、数据记录和分析
标准强调了数据记录和分析的重要性。所有监测数据都应详细记录,并进行科学的分析。这不仅有助于了解水稻苗的生长状况,还可以为未来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应以报告形式呈现,包括监测指标的统计数据、生长趋势、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5、病虫害防治
标准还涉及了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要求在监测过程中,注意观察水稻苗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标准实施的意义
《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的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稻苗期的问题,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整体生长质量。该标准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