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11/T 831-2011《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基本信息
标准号:DB11/T 831-2011
中文名称:《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11-11-10
实施日期:2012-03-01
发布部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1/T 831-2011《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介绍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11/T 831-2011)是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11月10日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油松毛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该标准自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油松毛虫的危害,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背景
油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林业害虫,对油松等松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其幼虫会大量取食针叶,导致树木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对于有效控制油松毛虫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内容概述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术语和定义:对油松毛虫、监测、防治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为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提供了基础。
2、监测技术:规定了油松毛虫的监测方法,包括视觉监测、灯诱监测和性诱剂监测等,以及监测的时间、频次和数据记录要求。
3、防治技术:提出了油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并对各种防治方法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
4、防治效果评估:规定了油松毛虫防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包括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树木受害率等指标的测定和比较。
5、档案管理:要求对监测和防治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进行规范管理,以便于查询、分析和总结经验。
三、监测技术
监测是油松毛虫防治的基础,准确的监测数据是制定科学防治措施的前提。标准中对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1、视觉监测:通过直接观察树木和松毛虫的活动情况,判断虫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2、灯诱监测:利用松毛虫的趋光性,通过黑光灯等设备吸引松毛虫,进行计数和分析。
3、性诱剂监测:利用松毛虫的性信息素,通过性诱剂诱捕松毛虫,进行监测和分析。
监测的时间和频次应根据虫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区特点进行调整,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防治技术
针对油松毛虫的危害,标准提出了多种防治技术,包括:
1、生物防治:利用松毛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进行生物控制。
2、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等,进行防治。同时,强调科学用药,避免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
3、物理防治:通过人工捕杀、剪除被害枝条等方法,减少松毛虫的数量。
在实施防治措施时,应根据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目标,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注意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防治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标准规定了防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评估内容包括:
1、虫口密度:通过监测数据,对比防治前后的松毛虫数量,评估防治效果。
2、树木受害率: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和受害程度,评估防治效果。
3、环境影响:评估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确保防治措施的可持续性。
六、档案管理
为了规范监测和防治工作的管理,标准要求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规范管理,包括:
1、数据记录:对监测和防治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资料整理:对监测和防治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便于查询和分析。
3、经验总结:通过总结监测和防治的经验,不断优化和改进防治措施。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发布和实施,为油松毛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