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T 4177-2015《杨干象检疫鉴定方法》基本信息
标准号:SN/T 4177-2015
中文名称:《杨干象检疫鉴定方法》
发布日期:2015-02-09
实施日期:2015-09-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提出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李建光、刘若思、张捷、张丽杰、汪万春、温俊宝、陈乃中、马菲、江丽辉
SN/T 4177-2015《杨干象检疫鉴定方法》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5年2月9日发布了《杨干象检疫鉴定方法》(SN/T 4177-2015),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概述
《杨干象检疫鉴定方法》(SN/T 4177-2015)是一项针对杨干象检疫鉴定的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杨干象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规定,旨在为林业部门、检疫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检疫鉴定流程。
二、形态特征
标准详细描述了杨干象的形态特征,包括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为1.5-2.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黑褐色,具有光泽。卵呈椭圆形,乳白色。幼虫体长约为1.5-2.0毫米,头部为褐色,体色为乳白色。蛹体长约为1.5-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
三、生物学特性
标准对杨干象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包括生活史、食性、繁殖习性等。杨干象一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树皮裂缝中越冬。成虫在春季开始活动,取食嫩芽和叶片,交配后产卵于树皮下。幼虫孵化后在树皮下取食,最终化蛹。
四、发生规律
标准分析了杨干象的发生规律,指出其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特点和影响因素。杨干象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夏季达到活动高峰,秋季逐渐减少。环境湿度、温度和植被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杨干象的发生。
五、检疫方法
标准提出了杨干象的检疫方法,包括视觉检查、显微镜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视觉检查主要通过观察树木的外观和损伤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杨干象。显微镜检查则是通过放大观察杨干象的形态特征来进行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确定杨干象的种类。
六、检疫处理
标准还规定了杨干象的检疫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防治。物理处理主要是通过清除受害树木和树皮来减少杨干象的藏匿场所。化学处理则是使用杀虫剂来控制杨干象的数量。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杨干象。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