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32/T 4623-2023《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基本信息
标准号:DB32/T 4623-2023
中文名称:《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
发布日期:2023-12-13
实施日期:2024-01-13
发布部门: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提出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归口单位:江苏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江苏省血液中心、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扬州市中心血站、徐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昆山市红十字会血站、常州市中心血站金坛分站
起草人:周静宇、陈云、许守广、史志旭、周小玉等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医学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20输血、输液和注射设备
DB32/T 4623-2023《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介绍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3年12月13日发布了DB32/T 4623-2023《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规范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鉴别诊断和处置工作,提高输血安全,保障患者健康。该《指南》自2024年1月13日起正式实施。
一、《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共分为七个部分,涵盖了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处置措施、预防措施和监测评估等方面。
1、定义与分类
《指南》明确了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定义,即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由输血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同时,根据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将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2、临床表现
《指南》详细列举了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呼吸困难、低血压、肾功能损害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鉴别诊断的参考。
3、诊断原则
《指南》强调了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输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流程。
4、处置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指南》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包括停止输血、对症处理、药物治疗等,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5、预防措施
《指南》从血液采集、血液检测、血液储存、输血操作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具体措施,以降低输血风险。
6、监测评估
《指南》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监测评估制度,对输血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二、《指南》的实施意义
《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提高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诊断和处置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规范诊断流程
《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原则和流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优化处置措施
《指南》提出的处置措施,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3、降低输血风险
《指南》的预防措施和监测评估制度,有助于降低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
DB32/T 4623-2023《急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和处置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是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输血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的体现。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