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短花针茅种子采收与分级规程”的标准号是:DB15/T 2454-2021
DB15/T 2454-2021《野生短花针茅种子采收与分级规程》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1-12-10发布,并于2022-01-10实施。
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为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 和草原工作总站、内蒙古农业大学、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工作站;起草人是钱亚斯、张东红、乔建霞、王霞、潘国栋、徐静、刘光男、高国韵、杨立、李 敏、王黎君、麻旭珍、霍艳双、董瑞文、杨昌祥、张彩云、斯琴其其格、张继刚、杜华、赵虎生。
“野生短花针茅种子采收与分级规程”介绍
野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种子对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能够高效、科学地收集这些珍贵的种子资源,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分级,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采收与分级规程。
采集过程应在种子成熟季节进行,通常是晚夏至早秋期间。采集人员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种对象。采收时使用剪刀或手动拔取的方式,轻轻剪取带种子的穗部,避免损伤未成熟的种子。收集到的种子穗需要及时晾干,防止霉变。
分级过程则依据种子的大小、重量和发芽率进行。首先将采集来的种子通过筛选去除杂质和不成熟的种子,然后根据尺寸分类,通常分为大粒、中粒和小粒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种子再经过称重,确保每份种子的重量一致性。最终,通过发芽测试评估种子质量,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发芽标准的种子才会被用作播种或销售。
通过这一系列专业且细致的步骤,不仅保障了种子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也为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