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50/T 384-2011《大足黑山羊 疫病防制技术规范》基本信息
标准号:DB50/T 384-2011
中文名称:《大足黑山羊 疫病防制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1-01-30
实施日期:2011-05-01
发布部门: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50/T 384-2011《大足黑山羊 疫病防制技术规范》介绍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1月30日发布了DB50/T 384-2011《大足黑山羊 疫病防制技术规范》,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标准概述
DB50/T 384-2011《大足黑山羊 疫病防制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大足黑山羊疫病防制的专业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大足黑山羊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该标准涵盖了疫病监测、疫苗接种、药物使用、隔离治疗、消毒灭源、疫病报告和疫情处置等多个方面,为大足黑山羊疫病防制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
二、疫病监测
疫病监测是疫病防制的基础。标准规定,养殖者应定期对大足黑山羊进行疫病监测,包括临床观察、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等。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病的苗头,为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三、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手段。标准规定,养殖者应根据大足黑山羊的疫病流行情况和免疫程序,合理选择疫苗,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接种。还应建立免疫档案,记录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数量等信息。
四、药物使用
药物使用是控制和治疗疫病的关键。标准规定,养殖者应合理使用药物,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避免滥用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还应建立药物使用档案,记录药物的种类、使用时间、使用剂量等信息。
五、隔离治疗
隔离治疗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标准规定,养殖者发现疫病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病的扩散。隔离治疗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确保疫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六、消毒灭源
消毒灭源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标准规定,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场所、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消灭病原体,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还应建立消毒档案,记录消毒的时间、方法、范围等信息。
七、疫病报告
疫病报告是疫情监测和控制的重要环节。标准规定,养殖者发现疫病疫情后,应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疫情调查、处置等工作。通过疫病报告,可以及时掌握疫病的流行动态,为疫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八、疫情处置
疫情处置是控制和消除疫病的关键环节。标准规定,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疫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调查、评估和处置。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扑杀、消毒等,防止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有检研究院旗下第三方检测报告办理服务